水浸對檔案的危害及搶救方法和預防措施
紙張一直都是容易受潮的一種記錄方式,水浸對于紙質檔案的危害非常嚴重,影響人們生活中對檔案資料等的查詢,本文就水浸這一危害紙質檔案的形式提出相關搶救方法和預防措施,供以讀者了解學習。
水浸對檔案的危害
1、水浸導致紙張吸水膨脹、變形、強度下降甚至破碎、污損,水溶性字跡擴散等,若搶救不及時,紙質檔案會粘連、生霉;搶救方法不當會造成紙質檔案粘連、機械損傷等。
2、水浸導致感光材料污損、乳劑層吸水軟化,若搶救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感光材料之間會發生粘連,感光材料還可能與包裝材料或接觸到的其他材料粘連在一起;如果搶救不及時,感光材料還會生霉。
3、水浸可使磁帶受到污染,若得不到及時搶救,磁帶也會生霉。
4、水中可能含有能與檔案載體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從而損壞檔案。
常見水浸檔案的搶救方法
水浸檔案需要得到迅速而正確的搶救,目的是防止檔案繼續受損。紙質檔案如不及時搶救,會使紙張機械強度下降,并易滋生霉菌,在霉菌代謝物作用下,紙張酸度增加,甚至粘連成“磚”。非紙質檔案損害同樣也不能幸免。應根據具體受災情況,選用適當的搶救方法。
1、去除污泥污漬
當紙質檔案上沾有泥斑、水斑等污斑時,可用水加以清除。在去污部位下方墊上吸水紙張,用小毛筆蘸清水清除泥斑,然后用濾紙等吸水紙張吸除水分;當泥斑較厚(有的為粘土泥斑)時,用軟毛刷蘸以溫水(70℃左右)輕輕刷除。
然后,用吸水紙吸潮;也可把檔案平鋪在案臺上,把案臺一邊墊高,形成斜面,使污水從低處流出;對于單頁檔案的去污可放在玻璃板上,用毛筆蘸清水小心清除。待完成后,借助于玻璃板將檔案慢慢移動至平坦干燥處,可避免損傷紙張。
2、冷凍處置
如果水浸檔案數量較多,而沒有足夠的設備同時進行干燥,可先將紙質檔案冷凍,然后分批進行干燥。由于檔案處于低溫條件,霉菌、細菌得到抑制;可使用的低溫設備有普通冰箱,冷庫等。
將水浸檔案放入低溫設備內進行冷凍(溫度在-20℃左右即可);進入下一步減濕干燥時,從冷庫中取出的水浸檔案需經過一個過渡過程(在4~6℃條件下10小時左右),避免溫差瞬間變化過大。
3、減濕干燥(有去濕設備)
首先用吸水材料去除明水,然后在木架上,鋪上吸水紙,將檔案展平放置,也可以根據情況,在檔案內夾入吸水紙用于吸收紙張中的水分并及時更換(一次夾入吸水紙的總厚度不能超過紙質檔案厚度的1/3,避免檔案變形)。然后開啟去濕機除濕,當水浸檔案紙張含水量降至約為14%(手感稍潮)時,將案卷按一定厚度疊放,于其上施加一定壓力,在平展狀態下被干燥至正常含水量(6%--8%)。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速度快,操作方便,室內溫度、濕度條件可控,檔案不易起皺、變形,非常適用于珍貴檔案文獻的搶救,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4、自然晾干法(無去濕設備)
這是一種傳統的干燥方法,若受災檔案數量不大,水浸程度較輕,可用此法。操作時,迅速瀝干明水,將檔案放在通風條件好的房間內攤開平放,在自然晾干過程中,每天須堅持翻動兩次以上,還可在檔案中夾入吸水紙,也可用電風扇增強通風去濕效果。
因此法干燥速度較慢,若檔案受災嚴重,含水量過高,長時間得不到干燥,紙張纖維素將受到嚴重破壞,不適宜此法。
5、熏蒸消毒
由于水浸檔案常伴隨有泥沙等污染物,容易滋生細菌、霉菌等有害生物,若檔案水浸受潮發霉生蟲面積大、數量多且分布集中時,還需考慮采取消毒措施進行細菌、霉菌的殺滅。此時宜采用化學熏蒸的方法,以達到比較徹底的效果。
采用熏蒸消毒技術,應用專業設備有專業人員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嚴防化學氣體泄漏。消毒后的檔案需要放置一段時間,待殘留消除后,再進入其他修復環節。條件允許也可采取其他適宜的方法進行空氣和地面的消毒。對于未生霉的水浸檔案,經真空冷凍干燥后,可直接進入修復環節。
6、修復加固
紙質檔案修復加固最常用的方法是修裱。修裱包括揭粘、修補、托裱、干燥、修整五部分,加上修裱之前的預處理例如去污、去酸、字跡恢復與加固等,幾乎囊括了紙質檔案修復加固的主要內容。
對水害、生霉造成紙張粘連甚至成磚的檔案,可先真空冷凍,再用干揭技術進行分離;破損面積較小的檔案,只局部修補,破損面積較大或紙張強度較差的檔案可整體托裱,其中若有不耐水的字跡則選用干法修補或干托;在修裱過程中,還可結合使用液相去酸技術對含酸量較高的檔案進行去酸。
平面變形是因災受損檔案常見的狀況之一,可應用修整技術對其進行平整矯形。對裝訂分離、案卷解體的檔案,在平整后應按原裝訂形式重新裝訂。
融安特股份從實際應用出發,利用智慧檔案感知平臺軟件功能特色,采用平臺+傳感器的方式,使檔案庫房“防水”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當檔案庫房發生水患災害,傳感器通過與平臺聯動,通過平臺消息、短信或語音播送等方式報送庫房管理人員,確保管理員能夠及時處理隱患,防止水災造成更嚴重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