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創新中推進檔案科技發展
“十四五”時期,全國檔案科技工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緊跟新時代新質生產力發展步伐,全面落實《“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目標任務,加快推進檔案科技創新,助力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力量顯著增強。
檔案科技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近年來,隨著數字檔案館建設不斷深化,信息技術應用推動檔案工作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面臨新形勢,檔案科技工作者深入開展了大數據、數據挖掘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方面的應用研究。這些研究挖掘了大量有價值的檔案信息,提升了檔案的利用效率,促進了檔案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全面提高檔案管理質效,為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檔案服務,為檔案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少檔案部門開展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探索。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機器學習等,研究新環境下檔案信息的自動化處理、智能化檢索和個性化服務,以實現檔案信息的自動分類、著錄、索引和檢索、開放審核、編研等,提高檔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戶滿意度。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和人工智能訓練,挖掘、分析館藏檔案數據,通過聚類分析、數據建模等,發現數據間的關聯與趨勢變化,建立專題數據庫。根據用戶行為和需求,再對專題數據庫進行智能分析,進一步為用戶提供精準化的檔案數據推送服務。
一些數字檔案館利用云計算搭建區域性新型檔案管理平臺,依托云平臺實現多地館藏檔案信息的存儲、處理、共享和備份,確保檔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及利用的便捷性,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
開發建立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民生檔案跨館服務平臺,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民生檔案跨館服務。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檔案數據的存儲、傳輸和驗證過程,確保檔案信息的真實可靠,實現電子檔案的全程管理和可信性保護。如有的地方檔案部門建立區域性民生檔案共享聯盟,采用Hyperledger Fabric聯盟鏈技術,市檔案館和區(縣、市)檔案館各自通過授權節點,實現點對點的信息交互,并通過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機制維護民生檔案共享聯盟的運行,做到來源可查、利用可控、責任可究。
同時,在傳統檔案保護研究領域中不斷引入新技術,使數字技術在檔案保護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少新材料、新型技術手段也得到運用,檔案保護水平再上新臺階。
目前,AI技術在影像檔案修復中的應用研究不斷發展,取得明顯效果。科研人員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對受損影像進行智能分析和修復,恢復其原始畫質和色彩,使歷史影像資料得以清晰再現。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對毀損較嚴重的影像類檔案嘗試圖像重構,極大提高了圖像高清重建速度。AI技術還可以輔助檢測圖像質量過低的情況,幫助工作人員在海量圖像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數字檔案存儲介質類型選取引入數據分析技術后,科研人員通過確定不同儲存介質的耐久性、穩定性等指標,形成了完整的檔案長期保存介質策略。在實踐中基于對這些儲存介質性能的評估結果,結合檔案信息特性和需求,制定出有效的長期保存策略規程,使數字檔案長期保存中真實、完整、可行、有效、可讀、可恢復的介質要求實現程序化選用,大大提高了保護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更多新型、安全的材料通過項目研究引入了檔案保護領域,如新型納米材料在檔案用品及設備研發中的應用,等離子體脫酸技術設備的研發,光譜成像技術在檔案字跡、圖像恢復中的應用等,為減少檔案在保存過程中的化學損害提供了新方法。
“十四五”期間,圍繞檔案法及其《實施條例》,檔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也不斷深入,檔案理論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研究人員積極探索構建新時代檔案管理的標準技術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管理要求,如加強和改進檔案執法監督檢查機制、制定完善預防和應對檔案工作突發事件的措施、規范新時代檔案行政執法要件等,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檔案管理中成功運用,進一步提高了檔案依法管理水平,推動了檔案事業現代化發展。
2021至2024年,各級檔案部門踴躍申報科技項目,共申報科技項目2714項,其中列入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計劃的572項,榮獲優秀科技成果獎的118項,檔案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檔案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十四五”以來檔案界認真落實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等重要論述,檔案科技工作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瞄準短期需要和長遠需求,改進科技管理體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科研項目監管,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為新時代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創新科技項目組織模式,探索檔案科研“揭榜掛帥”制度。在科技項目規劃中設立多個重點項目,研究內容涵蓋檔案治理、傳統檔案保護、新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運用等檔案行業普遍比較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明確每個重點項目研究內容和預期成果。鼓勵有能力的檔案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合申報,協同開展研究。通過公平競爭,選拔有能力、有擔當的項目負責人和科研團隊承擔任務,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科研格局。2021年以來,共有38個重點項目獲批實施。為激發科研團隊創新活力,國家檔案局積極為重點項目創造便利條件,加大經費投入,截至目前,已投入200多萬元用于項目研究。
深化科研管理機制改革。結合檔案工作實際,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要求,積極探索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新模式。2023年1月開始,正式建設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鼓勵科研基礎設施完備、科研能力強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檔案館申報。經專家論證,11月認定首批8家國家檔案局重點實驗室。通過加強管理與宣傳引導,重點實驗室正逐漸發揮其在科研攻關、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中的帶頭作用,不斷打造全國檔案科技創新高地、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基地,形成科技創新合力。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近年來,國家檔案局科技體制改革均圍繞人來進行,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系統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激勵等關鍵環節改革,積極發揮全國檔案系統“三支人才隊伍”作用,著力創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各盡其能、各展其才的科研環境。專家隊伍逐步成為科研規劃、業務攻關、技術咨詢的主力軍。加大人才使用力度,著力打造科研團隊,青年業務骨干中也涌現出一批項目帶頭人和優秀科技人才。
創新科技項目成果推廣模式。抓住產學研協同發展的科研模式,在科研立項階段特別是重點項目的立項階段注重科研創新團隊來源的多樣性。這些項目有科研院所、企業、地方檔案部門獨立承擔的,有檔案館、院校、企業聯合協同攻關的,有檔案館與企業合作的,也有高等院校與企業共同承擔的。通過構建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吸引眾多科研實力較強的單位參與進來,如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紫光軟件、科大訊飛等。不僅大大提高了成果推廣效率,也推動了科技成果及時向技術標準規范轉化,加速成果更快地用于指導實際工作。同時,國家檔案局充分利用官網等信息平臺展播優秀科技成果微視頻,將科技成果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公眾,實現科技成果的資源共享,為科研成果及時落地創造便利條件。
面對科技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國家檔案局不斷推進科技管理機制創新,以信息技術賦能檔案科技管理,研發了“全國檔案科技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平臺集科技項目立項、項目驗收、項目管理、優秀成果獎勵、成果推廣及投票管理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極大地簡化了傳統檔案科技管理中的煩瑣流程,實現了快速響應與高效處理,提高了管理精度,為實現有序高效的檔案科技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實現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科技興檔的征程上,廣大檔案科技工作者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面向檔案事業發展重大需求和科研主戰場,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深度進軍。